<h1> 長江之水沖出三峽以后,浩浩蕩蕩,恣意奔流,流經湖北黃石地段時,突遇一山,雄踞江中,橫山鎖水,幾乎截斷半個江面。因孫吳以此山為西邊要塞,故名西塞山。在其臨江面高高的石崖上,刻有“西塞山”三個大字,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。</h1><h1>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,沃野千里,物產豐饒,是歷代帝王的必爭之地;地處長江中游,扼守長江咽喉的西塞山,勢必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,因此,在中國歷史上圍繞西塞山的攻防大戰不斷上演,演繹著一幕又一幕驚天地,泣鬼神的慘烈篇章。</h1> <h1> 至今西塞山頭色,猶是當年戰血痕。作為長江中游最重要的軍事要塞,也是最著名的古戰場,歷史上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超過百次。</h1><h1> 孫策為父報仇,也為爭奪地盤,在西塞山與黃祖激戰;周瑜在西塞山鑄劍屯兵;諸葛亮在西塞山策劃火燒赤壁;孫皓在西塞山鐵鎖沉江;劉裕在西塞山大戰恒玄;農民起義軍領袖徐壽輝為抗擊元軍血灑西塞山;李自成兵敗富池后取西塞山轉戰鄂南;洪秀全率太平軍在西塞山擊退清將向榮的追兵,東進南京建都。</h1><h1> 如此等等,不勝枚舉,掩卷沉思,內心難以平靜。</h1><h1> </h1> <h1> 近代史上的抗日戰爭,更是給西塞山涂上慘痛的悲壯色彩。</h1><h1> 南京九江相繼淪陷后,西塞山成為武漢的東邊門戶,我抗日軍民在西塞山上修碉堡,挖戰壕,筑工事,駐重兵把守。然而這些落后的防御在日寇優勢的飛機大炮面前形同虛設,雖拼死血戰,仍被日寇攻陷,造成我軍民尸體成堆,血流成河,腥臭氣味,彌漫天野,居民傷亡無數,城鎮一片廢墟,形成空前的浩劫……</h1><h1> 永遠不要忘記:一九三八年七月十三日(農歷六月十六日),日寇飛機開始對大冶縣城、黃石港、西塞山進行轟炸,十月十七日(農歷八月二十四日)攻陷西塞山、黃石港。</h1><h1> 永遠不要忘記:一切憑實力說話,落后就要挨打。</h1> <h1> 拂去戰爭的煙塵,歷史上的西塞山更是文人墨客的鐘愛之地。</h1><h1> 張志和來了,留下千古名篇《漁歌子》:</h1><h1> 西塞山前白鷺飛,桃花流水鱖魚肥。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。</h1><h1> 所見者真,所知者深, 那片山,那片水,山前飛翔的白鷺,水下游動的鱖魚,穿蓑衣戴箬笠的魚翁,在斜風細雨中那么恬靜,那么安逸,那么超然,難怪張志和留連忘返,不忍歸去。</h1><h1> 劉禹錫來了,留下著名詩篇《西塞山懷古》:</h1><h1>王濬樓船下益州,金陵王氣黯然收。千尋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人世幾回傷往事,山形依舊枕寒流。今逢四海為家日,故壘蕭蕭蘆荻秋。</h1><h1> 那一年劉禹錫從夔州(重慶)出三峽沿江東下,到和州(安徽)赴任,途經西塞山,觸景生情,感懷往事,發出了山河依舊,物是人非的感嘆,并由此開拓了懷古詩的沉雄氣勢和博大情懷。</h1> <h1> 韋應物來了,留下五言絕句《西塞山》:</h1><h1> 勢從千里奔,直入江中斷。</h1><h1> 嵐橫秋塞雄,地束驚流滿。</h1><h1> 將西塞山地理之妙,山勢之雄,水流之激,秋色之美,描寫得出神入化。</h1><h1> 踏著爺爺的足跡,韋莊也來了,留下七言詩篇《西塞山下作》:</h1><h1>西塞山前水似藍,亂云如絮滿澄潭。孤峰漸映湓城北,片月斜生夢澤南。爨動曉煙烹紫蕨,露和香蒂結黃柑。他年卻棹扁舟去,終傍蘆花結一庵。</h1><h1> 西塞山的水,西塞山的云,西塞山的月,西塞山的物產,西塞山的炊煙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,那么親近,那么怡人,以至于韋莊夢想著有朝 一日,拋卻紅塵,隱居于此。</h1> <h1> 著名詩僧齊己來了,留下五言律詩《過西塞山》:</h1><h1> 空江平野流,風島葦颼颼。</h1><h1> 殘日銜西塞,孤帆向北洲。</h1><h1> 邊鴻度漢口,楚樹出吳頭。</h1><h1> 終入高云里,身依片石休。</h1><h1> 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悟透人生的詩僧,對景物的描寫看似平常,實則奇崛,頗有空靈之氣。</h1><h1> 蘇軾來了,留下詞作《浣溪紗~漁父》:</h1><h1> 西塞山邊白鷺飛,散花洲外片帆微。桃花流水鱖魚肥。</h1><h1> 自庇一身青箬笠,相隨到處綠蓑衣。斜風細雨不須歸。</h1><h1> 謫居黃州的蘇軾,經常泛舟江上,觀賞西塞山美景。一樣的文字,不一樣的風韻,與融入美景中的張志和不同,超然物外的蘇軾更多的是從遠處觀望欣賞,營造出逸美超脫的意境。</h1> <h1> 陸游兩次經過西塞山,對西塞山的月亮印象深刻。第一次溯江而上入蜀赴任時在《入蜀記》中曾描寫西塞山的月亮“空江萬傾,月如紫金盤,自水中涌出”。第二次是九年以后順江而下經過西塞山夜宿廬山東林寺,留下七言詩篇《六日十四日宿東林寺》:</h1><h1>看盡江湖千萬峰,不嫌云夢芥吾胸。</h1><h1>戲招西塞山前月,來聽東林寺里鍾。遠客豈知今再到,老僧能記昔相逢。虛窗熟睡誰驚覺,野碓無人夜自舂。</h1><h1> 經過九年的宦游生活,五十三歲的愛國詩人陸游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無奈,夢見的不再是鐵馬冰河,而是“此生誰料,心在天山,身老滄州”。</h1> <h1> 李白流放夜郎從九江出發,途經西塞山時寫下了五言詩篇《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》:</h1><h1> 楊帆借天風,水驛苦不緩。</h1><h1> 平明及西塞,已先投沙伴。</h1><h1> ……</h1><h1> 鳥去天路長,人愁春光短。</h1><h1> 空將澤畔吟,寄爾江南管。</h1><h1> 此時的李白是戴罪之身,愁緒滿懷,無心欣賞美景,也無心撫今追昔,只能發出“鳥去天路長,人愁春光短”的感概。</h1><h1> 說到李白為何被從輕發落,由斬刑改為流放,有一段千古傳奇的佳話值得傳頌。</h1> <h1> 公元755年“安史之亂”爆發,著名詩人李白、杜甫和元結三人結伴,南下避亂。杜甫在途中被叛軍抓走,元結隱居西塞山附近的飛云洞,李白上了廬山,隱居在五老峰下。一年后肅宗李亨繼位,開始平叛。永王李嶙也起兵東下,派人三顧廬山請李白出山,于是李白參加永王的東征。沒想到三個月后,李氏兄弟同室操戈,結果永王兵敗身亡,李白受到牽連,被判斬刑。</h1><h1> 千古傳奇的生死因緣由此發生。原來二十五年前李白救過郭子儀一命。起因是郭子儀當年為陜西節度使哥舒翰麾下的偏將,其下屬失火將糧草燒毀,因督管不力法當問斬,當囚車在街道上經過時被時任翰林待詔的李白撞到,于是上前詢問,交談中李白看到郭子儀劍眉虎目,目光如炬,談吐不凡,認為郭子儀有經天緯地之才,安邦定國之策,是難得的將材,于是奏請皇上刀下留人,玄宗準奏,將郭子儀從輕發落,留在軍前,將功贖罪。此后郭子儀在平定“安史之亂”時立下奇功,深得皇上信任。此次李白獲罪,郭子儀投桃報李,愿以全部官爵力保,因此李白得以從輕發落,流放夜郎。此段佳話,因果報應,成全了唐朝兩位奇才。</h1><h1> 如果李白當年沒有搭救郭子儀,“安史之亂”難以平定,唐朝歷史可能改寫;如果沒有郭子儀搭救李白,詩仙李白后期的許多名篇將不復存在。歷史在這里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,好玄呀!</h1> <h1> 躑躅在西塞山上,仿佛置身在歷史的時光隧道之中,這里的每一塊巖石,每一片土地,每一棵樹木,都有靈性,都在無聲的訴說著人世間的滄桑。</h1><h1> 叩擊西塞山的巖石,象翻開一本本厚重的史書,里面有刀光劍影,斑斑血淚;也有淺吟低唱,脈脈溫情,記錄著一個又一個令人為之感概的歷史故事,也記錄著一個民族長長的嘆息。</h1><h1> 踏上西塞山的土地,那是一片浸染了鮮血的土地,無數的軀體倒在這片土地上,化作塵土,消于無形,但靈魂猶在,精氣猶在,他們中有的是慈母至死的牽掛,有的是春閨夢中人,有的是老父盼歸的兒子,有的是幼兒期盼的父親。</h1><h1> 觸摸西塞山的樹木,好象觸摸一只只努力伸向天空的手,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覺醒,在天地之間書寫一個又一個大大的“和”字:和睦、和諧、和平、和美。只有“和”才能聽到教室里孩子們的朗朗書聲,只有“和”才能聽到廣場上母親們歡快的音樂,只有“和”才能看到城市的車水馬龍,只有“和”才能看到鄉村豐收的景象,只有“和”才能看到社會進步,國家強盛,民族復興。</h1> <h1>部分圖片來自網絡</h1>
主站蜘蛛池模板:
巢湖市|
福鼎市|
铅山县|
安西县|
政和县|
新郑市|
石首市|
昔阳县|
淳化县|
都兰县|
景泰县|
行唐县|
顺义区|
页游|
吉林市|
曲麻莱县|
丽水市|
安顺市|
永年县|
枣强县|
镇平县|
阿合奇县|
昌图县|
玉山县|
新龙县|
囊谦县|
河北区|
浮山县|
娄烦县|
新建县|
平陆县|
深泽县|
太保市|
五寨县|
文山县|
达尔|
怀化市|
延安市|
泌阳县|
珠海市|
诸暨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