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h3> <b> 第五篇 農村風情</b></h3><h3> 印度是個謎一樣的國家: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快、人口增長快;軟件業(yè)發(fā)展快----世界第二。然而,全國有四成文盲----世界第一。</h3><h3> 印度全國一半的面積是可耕地,耕地面積僅次于美國,糧食作物一年三熟,但是單位畝產量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,糧食總產量也要比中國少一半。</h3> <h3> 印度土地實行私有制,絕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數(shù)地主手中,半數(shù)以上農民只擁有百分之一的土地,多數(shù)農民處于赤貧狀態(tài)。</h3> <h3> 農業(yè)生產基本保持著傳統(tǒng)的個體原始耕作方式,靠天吃飯,日子并不富足,然而人們的心態(tài)卻十分平和,幸福指數(shù)不低。</h3> <h3> 賤民生活在社會底層,并且是世襲制,永世不得翻身。</h3> <h3> 他們所謂的“房子”,是用廢舊塑料布和樹棍搭建的,沒有家具。好在沒有冬天,不愁挨凍。一家十幾口就擠在這種幾平方米的棚戶里。</h3> <h3> 北方有些地區(qū)嚴重沙化。</h3> <h3> 看印度人的皮膚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種姓----皮膚越白,種姓越高;反之,皮膚越黒,種姓越低。</h3> <h3> 這些類似吉普賽流浪者的駱駝村戝民,正在打點行裝。</h3> <h3><br></h3> <h3> 看著她們遠去的背景,我真不知道他們的未來......</h3> <h3> 羊,是農民的主要家畜。</h3> <h3> 這人家相對較為富裕,邀請我上屋頂喝咖啡,聽說我來自中國,豎起了大拇指。</h3> <h3> 孩子們永遠是開心的。</h3> <h3><br></h3> <h3> 懶狗伸懶腰。</h3> <h3> 農村大多數(shù)人家沒有廚房,燒飯就在野外支一個鐵鍋烤面餅----沒有一點食油和作料,右手抓著蘸點粘粘的黃醬吃。</h3> <h3> 炊煙升起,游人看了似乎頗有詩意。</h3> <h3> 婦女處于社會最底層。</h3> <h3> 繁重的農活、家務活都是她們承擔。</h3> <h3><br></h3> <h3> 此女子看來似乎是女中強者。</h3> <h3> 閑聊是她們發(fā)泄情緒的方法之一,這樣可以聊上半天。</h3> <h3> 生活艱難并不影響對工藝品的欣賞與追求。</h3> <h3> 印度人篤信奉宗教,人人都生活在神的世界里。對來世的寄托使他們安于現(xiàn)狀。</h3> <h3> 小站上可以看到時尚的城里人。</h3> <h3> 路邊夜宵店是司機歇腳的地方。</h3> <h3> 巧遇農家喜事,雖然婚宴菜肴說不上豐盛,但是村上人都來慶賀,很是熱鬧。</h3> <h3> 農村失學兒童依然比較多,但正在改善。接送學生的汽車停在村頭,老師護送他們上學。</h3> <h3> 為了改善種姓制度對低種姓人群上升的限制,政府的政策向其傾斜,以利于更多的低種姓孩子升學。</h3> <h3> 子女上學,是家中的大事,接送是必然的。</h3> <h3> 看著人家上學去,心里真不是滋味......</h3> <h3> 這個地方可以寫字。</h3> <h3> 上學路上。</h3> <h3> 沒有課桌椅,席地而坐,還是很開心。</h3> <h3> 鄉(xiāng)村的女老師相當?shù)木礃I(yè)哦。</h3> <h3> 諄諄善誘。</h3> <h3> 再見吧,親愛的小伙伴!</h3><h3> 望著在塵埃里追著我們奔跑的孩子們,我突然想:古老國度里的年輕一代,也許是這個國家的希望所在。雖然存在種姓制度、土地私有制、管理松懈等等問題以及其他種種陋習,但,他們的前途將由他們自己來決定。</h3><h3><br></h3><h3><br></h3><h3> <b> 百姓的喜怒哀樂,是我關注的興趣點。最后一集,將通過一組人物肖像,展現(xiàn)印度復雜多元的社會內涵......</b></h3><h3><b><br></b></h3><h3><b><br></b></h3><h3><b><br></b></h3><h3><b><br></b></h3>
主站蜘蛛池模板:
天气|
新巴尔虎右旗|
平安县|
陇川县|
密云县|
县级市|
大庆市|
藁城市|
隆安县|
化隆|
舞钢市|
营口市|
南雄市|
龙井市|
彝良县|
新巴尔虎左旗|
亳州市|
吴桥县|
方正县|
宜章县|
云和县|
承德县|
建昌县|
信丰县|
伊春市|
深圳市|
北流市|
新民市|
墨江|
昌平区|
比如县|
昆山市|
金昌市|
南溪县|
林州市|
新昌县|
涟源市|
孝感市|
湛江市|
灵石县|
陆河县|